网站地图
关于我们
企业简介
文化与价值观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科技创新
教育科技
投资者关系
公司治理
新闻及活动
股票信息
财务信息
战略投资
投资策略
投资方向
投资优势
投资品牌
ESG
ESG战略
ESG管理
定期报告
诚聘英才
社会招聘
校园招聘
GlobalTalent
法律声明
职业准则
廉政合规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学而思博物联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给孩子100座博物馆”

2024-05-20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学而思博物联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宣布启动“给孩子100座博物馆”公益项目,将向全国100所小学捐赠藏品设立微型博物馆。活动当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石长翼、北京大学生物标本馆馆长许崇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吕植教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校友与社会服务中心主任刘超、好未来集团执行总裁位晨、学而思网校总经理郝月菲、学而思创新项目部负责人潘晔博等参加了启动仪式,并为活动揭幕。

当晚,双方还共同举行了一场“博物馆云科考”线上活动,特邀北京大学生物标本馆馆长许崇任教授,与全国中小学生分享博物馆悠久的历史,镇馆之宝背后的故事,难忘的科研经历等,带大家感受北大生科浓浓的科研氛围。

不是让孩子走进博物馆,而是把博物馆带到孩子身边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起源于1925年成立的北京大学生物学系,是我国高等院校中最早建立的生物学系之一,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即将在2025年迎来创建百周年。学而思作为北大生科的校友企业,为庆贺北大生科的百年庆典,在活动当天捐赠了一面来自奥陶纪的“震旦角石”化石墙,祝贺有着辉煌历程的北大生科在每个时代都刻下了属于自己的历史印迹,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同时,在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这个特别的日子,学而思自然博物联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启动了博物馆主题公益项目:“给孩子100座博物馆”。项目将支持包括偏远山区、中西部地区在内的100所小学,为每所学校捐赠16套自然、科技、文史主题的100件藏品及配套课程,以微型博物馆的形式落地校园空间,让孩子们可以零距离接触到来自亿万年前的化石、丰富珍贵的自然标本、炫酷的科学装置和博古通今的历史器物。

DM_20240520140421_001.png

(启动仪式合影。从右至左依次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校友与社会服务中心主任刘超、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吕植教授、北京大学生物标本馆馆长许崇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石长翼、好未来集团执行总裁位晨、学而思网校总经理郝月菲、学而思创新项目部负责人潘晔博。)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石长翼首先进行致辞,他说:“本次学院与学而思博物共同发起的捐赠100所博物馆公益行动,未来将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让生态保护一线地区的学校受益。通过一系列教具、课程、展品的引入,惠及从雪域高原到热带雨林的当地无数学子。”

好未来执行总裁位晨在致辞中表示,“学而思博物”已经蓬勃发展2周年,帮助数十万名学生在学而思平台上接触并学习了丰富的博物知识。相信学而思和北大生科共建的博物馆主题公益项目,能给一线学校和老师带去一些帮助,激发和满足孩子们对自然和科学的好奇心。

学而思网校总经理郝月菲发言说,学而思希望通过“给孩子100座博物馆”捐赠活动,让更多孩子同等的享受这样的教育资源,无论天南海北,无论山区沿海,都能够了解宇宙之浩渺,历史之厚重,自然之神奇。

据悉,该项目捐建的首家微型博物馆“我的博物馆”已正式落地浙江安吉县报福小学,更多落地学校也已启动招募和筛选工作,有意愿的学校可以通过填写问卷进行申请。

DM_20240520140421_002.png

浙江安吉报福小学微型博物馆现场图片

何为好的博物馆教育?学而思博物负责人对话北大教授

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一件件文物和标本记载着人类与万物的历史。随着科学教育、素养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走进博物馆,通过亲身观察和体验来领悟各个领域的的知识,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载体的功能日益彰显。

启动仪式进行过半,学而思博物负责人张丹博士邀请北京大学生物标本馆馆长许崇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公共实验教学中心主任、生物标本馆常务副馆长贺新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王戎疆几位老师参与圆桌论坛,就“博物馆教育对青少年的重要性”展开深入探讨。

许崇任教授讲到,世界上许多学科都是博物馆建立之后衍生出现的,所以博物馆的作用说它再大都不为过。但是走马观花地参观博物馆,往往只看了皮毛。所以就需要专门做科普、做教育的人来把它讲清楚,帮助参观者去看到藏品背后的科学原理和问题。

贺新强教授表示,博物馆、标本馆都是很综合的教育教学的平台。从时间的尺度,它连接了过去、现在和将来,每个藏品都有一段历史。空间的尺度上,标本馆是在很小的空间里汇聚了天南地北不同区域的景观,所以非常难得。直接面对化石、动植物标本等等的直观性是课堂书本教学很难达到的效果。

王戎疆副教授有丰富的野外科考经验,他说,图片是二维的,博物馆的动植物标本是三维的,而到野外看到真实鲜活的动物,是四维的体验。四维的体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拥有,所以博物馆非常有意义,可以让大家对自然世界有更深刻的认知。

张丹博士也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她说,真正的富养孩子是把孩子泡在博物馆里,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张丹博士希望号召越来越多的家庭更加重视博物馆教育,将博物馆的知识和文化加以利用和传承。孔子曰“多识草木鸟兽之名”,对于博物馆教育来说,自然类博物馆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DM_20240520140421_003.png

圆桌论坛现场

博物馆的意义已有全社会的共识,但其实体性、地域性会对受众的参与带来限制。因此,几位老师希望通过向偏远地区小学捐建“微型博物馆”的方式,一定程度上打破这种限制。虽然“微型博物馆”的藏品和设施无法和大型博物馆相比,但它们能以触手可及的方式融入到孩子们日常的学习当中,同样可以成为好的博物馆教育。

北大教授带你“云科考”,传递自然之美和科研精神

18日晚间,北京大学生物标本馆馆长许崇任教授受邀和北大生科校友、学而思博物负责人张丹博士一起,通过线上的形式,进行了一场面向全国中小学生的“博物馆云科考”。

两位专家老师带大家走进北大生物标本馆,了解珍贵馆藏背后的故事,讲述生物标本馆的百年发展史。

许崇任教授介绍,北京大学生物标本馆的历史可追溯到清朝光绪33年(1907年),北大成立“博物”学科。如今生物标本馆的“镇馆之宝”是一只采集自1908年的秋沙鸭标本,也是中国记载最早的动物剥制标本。

两位老师带大家“云观看”了精彩纷呈的馆藏生物标本,有已经灭绝的珍贵两栖动物标本滇螈,多种多样的蝴蝶、贝壳标本,以及经过精心摆放、仿佛向观众迎面奔来的野牦牛野驴等哺乳动物标本……每件标本背后都有不同的知识和故事,

学而思博物的老师张丹博士不仅有丰富的野外科考经验,在多个国际核心期刊发表过科学研究成果,近几年又已经在学而思为中小学生讲授了多门博物素养课程,擅长以生动形象又不失幽默的方式,带孩子们认知了解自然万物。在“博物馆云科考”活动中,张丹博士讲解了剥制标本的制作工艺,分享了自己在北大生科读书期间的学习实践经历,还给大家展示了学而思博物盒子中的昆虫标本。

随后,云科考活动又带大家进入到神秘的“馆中馆”,之前泰国玛哈·扎克里·诗琳通公主在造访时大赞其中藏品的历史厚重感。许崇任教授介绍,这个特别的藏区中保存的都是非常珍贵、或者有特殊意义的标本和物品。比如将近200年前采集的一批植物标本,还有和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古老桫椤标本,等等。

线上的小朋友们与两位老师积极互动,展现了大家对自然和动植物的热爱和知识储备,更在活动过程中学习到了丰富的内容。

这次云科考活动对北大生物标本馆和学而思都是一次新尝试,在新媒体平台上充分发挥双方优势,拉近观众与顶级高校之间的距离感,传递博物知识和科研精神,让孩子们从小打下良好的科学素养,认识到科学的趣味性。

未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大学生物标本馆和学而思还将在科普教育、科学公益方面开展更丰富的合作。

本文转自 央广网:https://tech.cnr.cn/techph/20240520/t20240520_526711326.shtml